作为新人想要小步快跑,除自身努力加速外,还需要有平台为你提供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本文作者述说了她在阿里一年的成长,一起来听听她的分享!
虽已离开,入职时的礼物珍藏起来。
我入职的组是大文娱里头的优酷里头的会员里头的电视剧组,职位是内容运营。
起初我也有一些迟疑,因为优酷毕竟是刚刚并入阿里的,会不会跟其他纯阿里的bu差距很大。但其实就我在的这一年而言,优酷整合进阿里生态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身边的同事的阿里味也越来越浓。
这一年我的成长是非常明显的,从自信程度、表达能力到思维模式、看待事情的角度、抗压性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这些是我之前那几段实习没能带来的。
工作内容是自定义的
阿里的运营是要大包大揽很多事情的,所以在工作内容上自由度很大,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来有所侧重。我在优酷的这一年真正认识到了“拥抱变化”的涵义,整个团队的速度都特别快,每次跟团队一起开会都能有新的收获,同时也能接收到老板关于新方向的最新信息。
内容运营在电商行业是发展于流量分发的逻辑以及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而在优酷这样的内容行业,则是脱胎于兢兢业业生产内容的老编辑。在阿里,这两个行业内容运营的发展逻辑和重心是有比较大的不同的。
我对自己工作内容的定义有以下两个阶段:
首先是从编辑到运营;其次是从运营到经营。
1. 从编辑到运营
我刚入职的时候,静怡姐(团队老板)就老跟我们强调要甩掉以前的编辑思维。
编辑思维就是专注于内容生产本身的思维,而内容运营的思维则需要考虑内容质量、分发渠道、流量情况、转化率等。
比如我这一篇微信稿,如果用编辑思维来写,它就是一篇简单的稿子,我要尽量把它写的有可读性。而用运营思维来写,我会考虑这个号的整体规划、取标题、发送时间、蹭热点、分发渠道、精准受众及怎么找到他们、活动设置(比如转发抽奖之类的)等,也就是通过一些运营的手段尽量提高阅读-转化成粉丝-分享这个链条的转化效率。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都在琢磨两件事情:结合我手里的货,能生产哪些有意思的内容;这些内容如何获得最高的生产和分发效率,生产效率就是一个内容点用在不同形式的内容载体上,分发效率就是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对内容进行小幅度的修改,在各个渠道都能获得比较好的流量。
当时我手里的货就是在优酷会员的一些剧集,比如:白夜追凶、军师联盟等。而我能够传播内容的渠道包括优酷站内(push、播单、banner图等位置露出);站外的会员、淘系(支付宝生活号、淘宝头条)、部门联动(主要是外渠部门的渠道)。这些渠道都各自有特点,比如:支付宝男性用户为主,淘宝则女性用户为主。
针对常用的渠道,我也适配了不同的产出和分发内容的策略。比如:在微博这个渠道,美颜(抖森、刘亦菲动图)、迷信(转发这条锦鲤,测测运势)和主人公情感走向的讨论是最容易获得流量的,最近还应该加上沙雕图文。对这些策略的总结和调整,推动我在前半年默默耕耘自己的小田地的过程中一直积极尝试一些有创新和有策略意义的新动作。
从kpi上讲,这个阶段的我会关注项目的收入及puv,也以做对收入有拉动的动作为目标,但是受限于自己的角色和项目量级,很难调动更多的资源,真正能够对我的工作情况进行自我考量的还是所产出内容的流量。
2. 从运营到经营
在经历过3月份的年度绩效复盘之后,我又认识到之前自己只专注于运营是不够的,部门的领头羊们在经历从运营到经营的转变。
阿里有pm和pmo的制度(pmo是项目总负责人,pm是各部门的项目负责人),比如:《天坑鹰猎》这个大项目就会有一个pmo统筹整个项目。而每个相关部门会设置一个pm,这些pm会有自己的kpi,就像市场的kpi是声量;会员的kpi是收入;媒资部门的kpi是周边短视频的丰富度。
pmo需要站在整个项目的角度去协调这些部门的kpi,最聪明地利用人力物力,挖掘和盘活更多资源。我所在的会员部门同学有比较多的机会担任项目的pmo,这些pmo们给我打开了撬动资源的新世界。
这个阶段,除了打磨自己手里的内容分发之外,我用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学习如何利用手头的资源去进行资源置换和合作,创造更多新玩法。这是从内容运营到项目经营的一个转变,我从关心内容的流量、收入,到关心整个项目在各部门各环节的运转情况,思考各环节和各部门有哪些可以进行合作的点。
在负责《一千零一夜》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就把淘系资源和品牌的资源用起来了,这些资源就是用我们会员部门手里的体验特权、sns矩阵来换的。在做暑期片库运营策划的时候,我也尝试了很多抓手工具(比如:体验特权、限免活动)以及跟外部渠道部门的跨部门沟通。从运营到经营的思考方式和角度也让我的工作变得更有趣、更有挑战。
阿里真是一家挖掘不尽的宝藏公司。
4个做事方式
在阿里这一年,除了对岗位本身,我还学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呢?
上面提到过了,这一年间我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从一个小心谨慎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的实习生变成一个时时刻刻想着怎么创新、怎么完成kpi、怎么才能跑的更快的实习生。
1. 自信工作,放手做,敞开说
这绝对是我在阿里期间受益最大的一点!没来阿里之前,我对于在公共场合发言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很怂,生怕说不好会让人感觉很笨,慢慢地就更不敢说了。来到这里之后,大家都很聪明也很忙,没时间关心和想太多,不主动表达自己的人真的会完全隐形!而且我当时还面临着转正答辩和留用的巨大压力,就不断逼自己一定要作出一点点成绩来。不断得到肯定之后,稍稍建立起来自信就开始小步快跑了!
另外,阿里也给了我们超多展示的机会(任务)转正、绩效评定和晋升要答辩,项目初期需要展示项目策划、项目结束需要复盘,hr和老板得空也会拉我们一起做沟通和复盘,总之我们也是在格子间里的ppt女孩。
跟其他公司要求ppt做的漂亮不一样的是,静怡老板明确说明不要用模板来求漂亮,只要逻辑顺畅说清楚数据和想法用word她都支持。
每次拉通全组和团队的复盘答辩对我而言,都是大口吸收养分的好机会,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和成绩、优势都在对比和点评中充分暴露。这种高压式的学习和反复打磨也建立了我在表达上的逻辑和自信。
2. 聪明工作,找策略,求创新
前几天看到《我在阿里做运营》的作者小马鱼老师发的朋友圈:一个建筑学海归硕士从业之后发现建筑设计实际上是模板化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作,所以想转行做互联网运营。我看到之后觉得很不可思议,大家对互联网运营太不了解了!
运营工作的日常不是刷爆朋友圈的爆款h5,而是换图、起标题和做链接。大家都知道的淘宝首页的轮播图,在没有工具化之前就是电商运营的阵地。运营同学需要每天去换产品各种位置的图和链接,每逢节假日或者为了冲业绩去做大多数主题都极其相似的活动页面,不断跟踪收入、pu\vv(video view)、拉新唤醒数据。
如果没办法从这种重复性极高的工作中根据数据和经验来提炼规律,运营就是一份特别枯燥和劳心的工作。我所在的会员部门是优酷里面跑的比较快的部门,静怡老板一直跟我们反复强调要转变编辑思维,强调创新。
这时候经验和勤奋已经不占绝对优势了,而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s级、a级项目和创新项目大都会落在善于总结和有创意的同学身上。所以我在工作的过程中会特别注意对比数据,输出规律性的总结,阿里极具特色的bi团队以及五花八门的数据后台也为这些规律的输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另外基础工作模块化,合理分配基础工作和思考创新所占用的工作时长也是我在这一年里学习的必修课。
总之,在阿里完成甚至做好目前的本职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阿里人需要保持敏锐不断思考,优化流程&作出突破性创新才是一个想拿3.75的阿里人对自己的要求。
3. 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打杂的,肯定自己的价值
我遇到过这样问的同学,“你不就是实习么,不是做完安排的活就行,怎么干这么多事”。我刚进公司确实在打杂呀,甚至可以说我到离职也在打杂,但是我要强调实习或者初入职场,千万不要把自己定位成是打杂的,或者有“应付完手头的工作就好了,反正以后也不会选择在这个行业深耕”这样的逃避式的想法。
大家每天需要在公司8小时、10小时、12小时,这些时间也应该是闪光的呀!在心理上肯定了自己的工作价值之后,会更有冲劲去主动学习,遇到一些小委屈和小困难会认为是自己应该承受的,工作起来会比较愉快。
我刚进组的时候,做一个频道抽屉做了两天,真的超级慢呀。等实习俩月之后,抽屉我大概20分钟可以做一个吧,还是带动图的那种。
但是像上一条提到的,两个月后这项工作已经被我划定到“需要提炼规律形成工具的基础性工作”这一类里面了,意味着做抽屉对我而言已经从一个创意主导的工作变成一个经验主导的工作了。这时候我关注的不再是去想天花乱坠的新点子,而是按照分类稳定产出不同题材和文案特点的抽屉,对比数据,提炼高vv抽屉的万能公式。
那这个时候的我把更多时间花在哪里了呢?
我在学着做专题、在学着利用工具、在学着判断内容的价值、在学着如何推动部门协同,在尝试做稍高流量的营销,在观察同事姐姐如何做好一个pmo。如果我用打杂来定义当时自己做抽屉这项工作,那么一年之后我可能还在重复这项机械的工作。不害羞地说,当我离职的时候,已经是组里正儿八经有自己一块地的一份子啦。
4. 有爱好会生活的运营er会更开心更顺利
我一直觉得好运营是超需要灵气的,也就是他们说的sense。有灵气的运营做出来的东西跟其他运营做的东西,看起来相似,但是调性大不一样。这种调性来自于运营本身在生活中的爱好和积累。现在太多人忙工作和刷手机,根本没有空闲时间再来培养发展和享受自己的爱好,这也让还坚持爱好或者勉强维持爱好的人能够凸显出来。
换言之,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拥有一个爱好并且花些时间就能让自己异质化,这是一种门槛很低但是性价比很高的方式。所以,一起来热爱自己的想象力&热爱生活吧!
运营还是蛮苦的,像实体企业中的销售一样,kpi结结实实地扛在身上,但是完成kpi的路子要自己去找,资源要自己去磕。加上事情琐碎,压力大,很多阿里运营的心情并没有那么愉快的。但是这一年来,我看了很多积极的人去利用有限的资源把事情做得不一样的例子,他们给我很多感染。
“太多书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厉害的运营人了,但没有人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快乐的运营人,离苦难远远地。”——《我在阿里做运营》
3项工作思维
1. 数据化思维
阿里是一个希望走向数据驱动的公司,而且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不仅有各种追踪数据的工具和后台,而且每条小的业务线上都设置了bi(商业智能)团队来承接各种各样的数据分析需求。
下面这三个是我每天都会用到的数据后台,像这样的数据后台,有很多很多。
这里面csi是我最喜欢的,因为这个后台里集成了我需要的大多数信息:收入、播放情况、互动率、用户情况、舆论情况;还包括用户拖拽、用户评论关键词等。
数据就是我们交流中的货币,数据表现越好话语权就越大。当我们要去申请开发资源或者曝光资源的时候,或者要求其他团队协同去完成一个目标的时候,都需要拿出有说服力的数据指标。当我们需要跟老板汇报工作的时候,也需要告诉她最核心的指标变动情况。
另外我观察到,虽然我们有这么多好用的数据工具,但是真正能够走出监控和报告数据这个层面,而利用数据去影响自己的运营动作和策略的人还是很少的。这也是厉害的运营和普通能够完成工作的运营的区别。
举个例子,我们会员收入的公式是:
gmv=puv(play uv 播放总人次)*转化率*arpu(实际计费逻辑复杂,本公式为简化)
这几项数据都是在我们的后台可以查到的,那如果我需要完成一部片子的收入,比如说:kpi是1000万,那我可以根据这个片子的基本情况将1000万分拆到这个公式里面去,再把实际情况跟分拆的理想情况做比较,对流量、转化率、arpu等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运营。
如:arpu在自然状态下是由用户的年龄层来决定的,在运营情境里客单价可以通过大额优惠券+强曝光+定制卡的方式来主推年卡、季卡进行提升。
2. 产品化思维
产品化的思维是我从很久之前就一直想要获得的技能,但是觉得很难掌握,是非常聪明的人才能学会的。进入阿里之后,巨大的工作量让我不能不学着掌握产品化。从这件事也明白一点:不用为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差距而感到过分沮丧,当你需要的时候,这些能力也会生出来的。
在我的理解里面,产品化是说把重复性的工作工具化,这里面包括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