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可看大图)
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被屡次提及,终于在今年一季报正式亮相。马化腾在财报里解释说,市场对数字支付、金融服务的需求迅速提升,而腾讯提供的其他服务与这个需求有协同效应,已经投资积累了多年,目前收入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所以在此单列出来。
收入确实可观,可以拿出来秀一秀成绩。但这次单独披露背后,还体现了腾讯转型的决心!
这从去年腾讯的组织架构调整中可见一斑。2018年9月30日,腾讯进行了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从七大事业群调整为六大事业群,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点击可看大图)
腾讯的每一次架构调整,都是基于组织内外环境以及业务发展战略的改变。2005年,腾讯第一次架构调整,从职能式架构调整为事业部制,bu化(business unit业务系统),以产品为导向,将业务系统化;2012年,腾讯第二次架构调整,目的是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将bu升级为bg(business group事业群),协调业务部门,减少恶性竞争和相互扯皮;2018年,腾讯第三次架构调整,是适应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向ai时代转型的环境变化。
此次主动革新是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是一次重要且关键的战略升级。
过去的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时代。大多数的互联网巨头都是在搜索、社交、电商等衣食住行领域诞生的。腾讯也不例外,主要角力点在c端,坐拥qq和微信两个十亿级别的社交产品,已经奠定了其在消费互联网的稳固地位。
但随着人口红利消失,消费互联网发展势头已经放缓,腾讯必须及时调整,在触碰c端天花板之前找到下一个发展引擎。而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背后的核心是由云计算、ai等技术驱动的产业革命,要让传统产业借力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实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升内部效率和对外服务能力。
华为、小米等头部科技企业也相继做了组织架构调整。面对大环境的巨变,没有公司可以置身事外,如腾讯总裁刘炽平所说:“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充满危机意识和前瞻性,才能进入下一个时代。”
此次架构调整,确定了腾讯“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新战略。除了改制事业群,腾讯还组建技术委员会,打通内部数据共享,归属teg技术工程事业群;升级广告营销服务线,归属cdg企业发展事业群;持续投资前沿基础科学,加大“ai in all”的战略布局,归属于新成立的csig,腾讯云也分拆到csig中,增强腾讯to b的能力。
而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就是腾讯“拥抱产业互联网”的两个重要抓手,披露该业务是组织架构调整的直接结果。
腾讯金融科技的前身是2005年成立的财付通,2011年,成为国内第一批拿到支付牌照者之一,后来围绕支付开展多项业务,深化金融服务。2015年9月,财付通升级为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fit),将原来的基础支付、理财、征信等业务合并。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在成立仪式上第一次向大家解释了“腾讯为什么要做金融”。据内部人士说,这是刘炽平第一次为腾讯的具体业务公开站台。2018年8月,fit以“腾讯金融科技”的整体形象正式面世。
企业服务主要指腾讯云,将其与智慧医疗、智慧出行、智慧零售、智慧教育、安全等行业结合,提供行业解决方案。2010年,腾讯开放平台接入首批应用,腾讯云正式对外提供云服务;2013年9月,腾讯云正式向全社会开放,开始发力;2016年,腾讯云开始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并确定了全球布局战略;2018q3,腾讯云第一次披露收入数据,达到60亿元,2018年全年实现91亿元收入。
原先低调前行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随着这次财报逐渐浮出水面,也将开始接受市场的审视和检验。腾讯产业互联网能否转型成功,就看这两大业务了。
目前而言,金融科技的收入贡献远远高于云业务。按照仅有的两份季报数据,乐观估算腾讯云业务3个月30亿的收入,腾讯金融科技2019年一季度的收入大约在190亿元左右。腾讯在业绩会议中也证实了这一点,腾讯金融科技的收入高于企业服务。
那么,这个结构会变化吗腾讯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的未来在哪里呢
2
金融科技帝国不显山露水,但可能取代游戏成为下一个现金奶牛
提及腾讯金融科技,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但他的产品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比如微信支付、理财通、微粒贷、信用卡还款等。
其实,腾讯金融科技与阿里的蚂蚁金服不相上下。多家券商给腾讯金融科技的估值达到1200-1440亿美元,与蚂蚁金服1500亿美元估值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都是独角兽级别的金融帝国。两者的产品也互为对标,如微信支付对应支付宝,微粒贷对应借呗,理财通对应余额宝等财富产品。
但蚂蚁金服更广为人知,腾讯金融科技却低调得近乎不存在。主要是因为蚂蚁金服之前从阿里分拆出来,专门打造了“蚂蚁金服”这个响亮的品牌。而腾讯金融科技一直隐于腾讯内部,早期归属于企业发展事业群下,直至去年8月底,腾讯金融科技才正式面世。
腾讯金融科技虽然低调,但业绩确是有目共睹。
首先,腾讯的金融牌照够多够全。腾讯财付通和蚂蚁金服是第一批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此后分别开启了各自的金融版图。腾讯通过成立子公司或者控股方式共取得12个金融牌照(不含香港),覆盖支付、基金、保险、小额贷款、银行等领域,相对金融全牌照仅缺少信托、金融租赁和期货三块牌照。
(点击可看大图)
此外,腾讯控股还在香港获得部分金融牌照,可以参与国际范围内的金融运作。比如,高腾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高瓴资本控股51%,腾讯控股49%)获得香港4号、9号牌照,可在香港等境外设立投向海外市场的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开展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再比如,腾讯控股获得香港虚拟银行牌照,三批一共发了8家,第一批以众安国际参与,第三批以腾讯控股直接参与。
在金融牌照发放收紧的情况下,这是持牌企业的存量竞争。毫无疑问,阿里和腾讯已经占据互联网金融的绝对龙头地位。
第二,部分业务做到行业第一第二。以移动支付为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是国内移动支付领域的龙头企业,垄断90%以上的市场份额。2018年,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用户渗透率分别为86.4%和70.9%;交易金额占比合计为89%,其中财付通为44%,支付宝为45%;交易笔数占比合计为92%,其中财付通为54%,支付宝为38%。
微信支付能快速与支付宝比肩甚至超越支付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借力腾讯c端的绝对优势!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横空出世,一战成名,直接把支付宝布局了8年的阵地炸开了一个大缺口。腾讯金融打了一个胜仗,马云将之称为“偷袭珍珠港”。
但其他业务上,腾讯与蚂蚁金服的差距还是存在的。腾讯认识到这点,也明白流量的巨大能量。因此,腾讯确定了金融科技的战略:以社交为入口,通过红包以及各垂直场景催生用户的高频支付习惯,再从贷款、保险、证券等不同业务层面零成本覆盖传统金融难以触及的小微客户,实现“连接人与金融”的愿景,金融科技为其提供安全的基础设施。
这样的战略能成功吗
第一步,以社交为入口催生高频支付习惯,腾讯已经成功了。2018年微信月活账户10.98亿,日均支付量超10亿次。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微信支付,便利着衣食住行。
第二步,实现“连接人与金融”,腾讯的进展也可嘉可奖。截至2018年底,腾讯理财通累计用户达到1亿,协助客户管理资产超过6000亿元。天弘余额宝管理规模降至1.13万亿元,缩水超过5500亿元。一增一减,差距在缩小,而腾讯牢固的c端护城河优势或许能逆转这一差距。微信最新的改版也是腾讯从“支付”迈向“金融”的一个信号。零钱通的入口从原来的九宫格“钱包—理财通—我的资产—零钱理财”提到了“支付—钱包—零钱通”的位置,提高了理财的便利性。
第三步,丰富“连接人与金融”,扩展到连接商户与金融机构,还任重道远。2017年8月,微众银行推出微业贷,但微众银行2018年报仅透露“业务稳健、快速增长”;而网商银行历史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和小微经营客户1227万户,户均余额为2.6万元。阿里的b端优势,腾讯短时间内难以突破。
正是因为腾讯天生缺乏b端优势,才会以金融科技作为“拥抱产业互联网”的第一个突破口!先连接人与金融,再连接商户与金融,最终实现战略升级。
这也是腾讯金融科技的未来。
分解腾讯金融科技的收入结构,我们也能看到金融科技的未来在于b端。
腾讯金融科技的收入主要来自三方面:1)商业支付,向商户收取商业交易手续费;2)社会付费,向用户收取提现费用及信用卡还款费用;3)fintech 收费,向金融机构收取分销金融科技(比如通过微粒贷、理财通提供的金融产品)及云产品(比如金融云)的服务费。
短期看,腾讯金融科技的收入主要来自c端的商业支付和取现等社会支付,但长期看,面向b端的代销金融产品、金融云服务的收入贡献奖更大。
腾讯金融科技虽然低调,但业务稳扎稳打,战略清晰有层次。
手握微信、qq两大王牌,腾讯整体处于攻势,优势较为明显。但市场对腾讯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存在部分担忧。对此,腾讯也给出了解释:腾讯对风险管理相当重视,因此在金融科技方面的业务发展一直循序渐进。
理财通5周年时,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腾讯理财平台负责人闫敏在公开信中总结了5个关键词:“合规、风控、精选、创新、稳健”。谨慎的风格让腾讯科技独善其身,没有受到p2p跑路、现金贷乱象、数字货币泡沫的负面影响。
“科技向善,创造美好生活”,从来不只是一句口号!
3
腾讯云为核心的企业服务,成为对战阿里的新战场
新的组织架构调整后,腾讯云的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地位提高的背后是腾讯云的力量变强!直接表现为腾讯云的市场份额显著提高。
根据美国知名行业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全球云基础服务厂商市场份额报告》,2018年四季度,腾讯云在亚太市场中的份额达到5.8%,首次超过google(4.7%),首次进入第四名,仅次于亚马逊aws(24.1%)、阿里巴巴(15.9%)和微软(11.1%)。在2018年全年市场份额上,腾讯云也达到5.4%的比例,超过google(4.3%)。
国内市场上,腾讯云仅次于阿里云,成为行业第二,后起之秀表现亮眼。2018年四季度,腾讯云市场份额为16.5%,位列中国市场第二;收入环比增速34.3%,是所有42个厂商中增速最快的。从2018年全年看,腾讯云市场份额为15.3%,位列第二;年收入增速达到104.7%,是top5厂商中增速最快的。
(点击可看大图)
要知道,3年前,云市场top10还看不到腾讯云的影子呢。根据idc发布的《2015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分析报告》,2015年,阿里云达到2.59亿美元收入规模,市场份额达到31%;第二是中国电信,亚马逊在中国的份额4.3%,仅排名第六。腾讯云连0.1%的市场份额都达不到。
但一年时间,腾讯已经逆袭。根据idc数据,2016年,腾讯云的市场份额已经跃升至7.34%,超过金山云,位居第三。2018年上半年,腾讯云市场份额再提高至11.2%,下半年提至11.8%。虽然和synergy research数据有些差别,但腾讯云已经是国内第二大服务商,腾讯云与阿里云的市场份额差距在缩小是事实。
腾讯云能在高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跻身亚太区第四、中国区第二的地位,主要得益于腾讯守正出奇的战略。
首先,腾讯云从优势领域出发,再布局市政、金融等领域。从客户角度看,腾讯云首先立足游戏、视频领域,然后才布局金融、零售、民生、旅游和医疗等领域。截至2018年10月,腾讯云的游戏客户占比超过51%,海外游戏《pubg mobile》全球公测上线一周即荣登105个国家及地区游戏应用榜单第一;中行、建行、招行等6000家金融机构也选择腾讯云;腾讯云还和部分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建立数字化政府,如广东的“粤省事”;企业云方面覆盖o2o、移动应用、传统制造业等领域。
其次,腾讯云加速出海战略,3年时间增加5倍。截至 2018 年底,腾讯云全球基础设施已覆盖全球五大洲25个地区,运营 53个可用区,在全球部署超过1300个加速节点,覆盖超50个国家及地区。而国内的老大,阿里云覆盖全球19个地区,运营56个可用区,覆盖70多个国家,2500多个加速节点。直接结果是,腾讯云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直追阿里。
第三,腾讯不断深化产品类型,提供差异化服务。2018年四季度,腾讯发布了新的 iaas 、 和paas产品,支持金融、政务等192个业务场景,覆盖行业范围超过阿里、金山等。iaas最为基础,市场规模也最大,是国内各大厂商主打的产品,提供的服务高度同质化。而国有经济主导的国内市场决定了云市场的格局很难长期一家独大,会综合考虑数据安全、服务内容等选择云服务商。比如浙江省“企业上云”行动计划中,阿里云、网易云和腾讯云等多家服务商均参与其中。
从成果看,腾讯云的市场份额快速提高,在阿里反应过来之前奋起直追,缩小差距。但这样的趋势能维持多久呢腾讯云的未来在哪里
腾讯去年三季报第一次披露,云业务的收入达到60亿元,2018年全年突破91亿元。与阿里云2018年营收213.6亿元相比,差距不容小觑。2019年第一季度,阿里云营收达77.26亿元,增速达到76%;而腾讯不再单独披露云业务的收入,但与金融科技合计的收入增速44%,与76%的增速相比还是偏弱的。
小编翻看了更早之前的其他收入的增速,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还是纳入到其他收入范围内的。2016年其他收入增速达到263%,2017年增速为153%,2018年全年下滑至80%;2019年第一季度增速再次下滑至44%。增速每年打个对折,已显疲惫。
不过,阿里云的增速也同样在下滑。现在判定谁是第一,还为时尚早!
云服务短期靠价格战圈地,长期则是现金奶牛。头部玩家仍不断加大成本投入,持续价格战抢占市场,这时候就看哪家能继续砸钱抢市场了。而阿里和腾讯都不差钱,阿里2019q1经营净现金流为185.53亿元,腾讯同期为287.99亿元。腾讯还提高了票据融资的上限,从100亿美元提升至200亿美元,看来两家都已经为抢夺云服务市场做好准备了,腾讯更是铆足了劲想要扳回一城。
在互联网的下半场中,ai和云计算是核心,是拥抱产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正如每次调整组织结构,腾讯都能抓住机遇一样,这次的战略调整,腾讯看来也不会输!
4
结语:腾讯的内忧与外患
与“月薪平均7万”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腾讯的忧患意识。
从一季度财报可以看出腾讯主动控制成本,增加借债抵御寒冬:主动减少广告投放量;控制销售费用;控制视频采购成本,延迟优质视频内容播出。
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虽然增速最快,但对腾讯造成的成本压力也不可小觑。三大业务中,其成本同比上升39%;而其他两大业务已经逐渐成熟,成本增加压力小,增值服务收入贡献最大,成本同比增长21%;网络广告成本同比增长6%。新业务的扩张需要更多的支持,目前该板块还没有成为利润中心,控制成本与扩大市场规模是腾讯都需要争取的。
内部业务结构的调整,导致腾讯的利润率在下降。毛利率从2018 q1的50.4%降至2019 q1的46.6%;净利润率从40.4%降至32.6%。这是因为腾讯目前的增长更多由利润率低的非游戏业务驱动,而非游戏业务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除了内忧,还有外在强敌环伺。
最大的劲敌是蚂蚁金服了,步步紧逼。支付宝持续补贴用户和商户,抢回“被偷袭的珍珠港”,与微信争夺支付业务。虽然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不相上下,但支付宝的单笔交易收入贡献更高,从前面分析的数据看,财付通比支付宝的交易金额比为44:45,但交易笔数两者比例是54:38,说明微信支付存在一些不产生收益的交易,比如发红包、个人转账等,不产生收益的同时增加成本。
后起之秀,头条及抖音也给腾讯不小的压力。头条系不断加强广告变现,腾讯措手不及,采取措施晚了几步,导致腾讯的广告收入增速也下滑。
这是腾讯的焦虑,也是腾讯控制成本、着力发展b端业务的动力。
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是腾讯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两个契机,腾讯都不会愿意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