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魏启扬
来源 |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10月12日,银泰商业集团ceo陈晓东兴奋的向外界宣布:当日送走了银泰最后一台服务器,银泰百货100%实现了云化,完成了从0到1的全面升级,成为全国首家完全架构在云上的“云化”百货公司。
如果再将时间回溯到今年7月25日,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峰在2019阿里云峰会上海站上曾作出过乐观预测:全面上云的拐点已到。
企业全面上云的趋势似乎正在印证着张建峰的观点。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全面上云的起始点来自于阿里去ioe化的一次无意振翅。
起于阿里内部的去ioe运动触碰了云,继而引发云触碰了所有产业。
蝴蝶振翅,拐点已至
10年前的2009,淘宝举行了第一次双十一,当时未曾想到,脆弱的服务器后台要支撑起每秒400笔的交易量,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已是技术的极限。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2018年的天猫双十一,每秒41.9万笔的交易峰值下,用户的体验反而大大优于十年前。
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阿里在内部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去ioe化运动,并且选择了自主研发这条道路。
对于云计算这个新生事物,当时的李彦宏说它是“新瓶装旧酒”,马化腾认为“要到阿凡达时代才能实现”,唯有马云坚持“对云计算充满信心”。
2013年,淘宝的最后一台小型机下线。也就在同一年,阿里云成功的将原有的数据处理平台全部迁移到基于飞天5k的max compute上,阿里云历史性地突破了同一个集群内5000台服务器同时计算的局限,同时也开启了进入云时代的大门。
如今,阿里云的能力已凝结成“四张王牌”——飞天云操作系统、飞天大数据平台、阿里巴巴双中台和智联网aiot。
阿里当年发起的去ioe运动或许只是内部对数据架构和技术一次革新的“无意之举”,但却在云服务行业中埋下了全面上云的燎原火种。
it杂志《连线》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企业自建机房的服务器利用率仅为6%,不但利用效率极低,维护状况也非常糟糕。在2016年,北美区域的传统idc机房宕机近4000次,影响了3.67亿人。
不过让人鼓舞的是,研究机构idc《全球云计算it基础设施市场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云上的it基础设施占比将超过传统数据中心,成为市场的主导。
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在1962年时,对60多个创新案例总结归纳后,发现了一个规律,即日后众所周知的“创新扩散理论”。
他发现了一个关键节点——“临界大多数”,即当接受某种新产品、新观念的人在目标人群里达到一定比例后,它就会加速地被大多数人接受,并逐步渗透进全市场。
这个“临界大多数”出现的点被称作“tipping point”(引爆点),它大概位于总体目标人数的16%左右。
换句话说,当你将目标市场占据16%后,就仿佛启动了一个引擎,它将开足马达,快速而强大地占领大多数市场。
中国电子学会学术交流中心主任余文科在第十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发布的《2018中国企业上云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已经采用云服务的企业占30.8%,其中公有云占19.8%,私有云7.6%,混合云3.4%。
从上述数据来看,全面上云的引爆点已经到达。
阿里去ioe化的一次振翅,经过10年,迎来全面上云的风暴。
云技术的拐点,企业转型的起点
趋势即洞见。
阿里去ioe的成功在内部已经经过了充分的验证,有阿里在前领路,身后的追随者们自然少了很多顾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云化转型,并形成了一股产业趋势。
从单纯技术的角度来看,企业上云可以获取稳定、安全、经济的云服务,然而从企业商业价值的角度来看,企业上云的更大意义在于其是企业转型的起点。
1、企业上云,是“云原生”企业业务起飞的跳板
对于一些业务本来就架构在服务器上的“云原生”互联网企业来说,阿里去ioe化运动树立了一个非常正面的样榜,所谓互联网模式的本质也就是云上的商业模式,虽然各自主攻的赛道不同,但在技术上是共通的。特别是阿里通过上云获得的商业成功,更加坚定了这些企业上云的决心。
以云盘产品为主要业务的115科技就因为业务量逐渐增大,导致硬件成本节节攀升,更让人头疼的是,5000台安置在东莞、佛山、梅州等地服务器的维护工作牵扯了115科技大量的精力,115科技甚至组建了一只“救火队”,专门负责损坏硬盘的备份恢复和换盘工作,即便是网盘行业的资深玩家,在存储技术上也有深厚的积累,但115科技还是在硬件上吃足了苦头。
因此,追随着上云的趋势,即便有着100pb如此庞大的数据量,115科技依然下定了上云的决心,最终以“肯尼亚”动物大迁徙的方式,历时45天,完成了数据上云的迁移。
115科技得以甩掉了繁重的运维包袱,直接采用云上的ai、视频转码技术,增加了快速分类网盘内容、智能搜索等功能,用户体验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腾出手来加快在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云生态,让基于大数据的云端存储、沟通、协作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115科技的案例非常明显的验证了传统的“云原生”企业通过上云,在业务层面实现快速迭代和创新的完整路径。
2、企业上云,传统行业一步跨入数据时代
如果说“云原生”企业上云是进一步释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那么传统行业上云则是业务架构上的重塑,让数据的价值得到更好体现。
大润发在今年7月透露将在2年内将it系统全面迁移到阿里云上,不再自建idc,同时还将启动数据中台的建设,将业务交易等相关数据和资源汇集到中台,进行精细维度的数据分析,更好地辅助业务决策。
在云上中台的调配下,大润发一步跨入到数据时代。
像“一小时达”到家、淘鲜达、饿了么、大润发优鲜等b2c业务,以及面向便利店零售业态的“大润发一路发”b2b业务等的创新,都是基于上云而实现的。
可以注意到,这些业务有着很强的时实性,同时又是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与结合,在技术上即对it基础架构,尤其是网络基础设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云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云上中台让多元业务的数据实现了互联互通,在这样的架构下,数据的价值更大了,业务创新的速度更快,路径更短。
3、企业上云,个性定制全新生产方式
众所周知,云具有天然的平台属性,这也意味着,围绕着云平台这个技术底座,可以将ai、边缘计算、大数据、区块链、aiot等技术进行汇集,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采用不同的技术组合。
设计行业头部企业洛可可用15年的时间打造了1000多名设计师,并拿下国内外300多项创新设计大奖,然而2018年的一场大火将洛可可一些存储在本地服务器里的项目和提案方案全部烧毁,洛可可损失惨重。
也正是这场大火“烧醒”了洛可可,决定将旗下业务和数据全面上云。
除了将平台内的近4万设计师进行标签化和数据化,优化项目匹配外,还直接利用阿里云平台上的图像识别等智能技术,减少设计师在图像检索、查询,比对以及效果优化等方面的工作量,以logo设计为例,可大大缩减整个项目的时间。
在洛可可的规划中,根据云平台的技术赋能,未来要沉淀出一个面向设计行业的数字平台,通过数字资产来反向驱动设计行业的创新。
平台与技术的融合让洛可可获得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所以,在全面上云的拐点下,企业得到是转型的起点,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完全释放后,即完成了商业价值的重塑。
银泰上云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产业全面上云才是目标
回到银泰上云的案例,从表面上看是云服务在百货行业的落地,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全面上云”对于其他行业的启示和引导意义,由合作项目所形成的“羊群效应”将使阿里云在企业上云的拐点节点中占据更有利的主动。
首先,在百货行业,银泰是行业中的头部,它的一举一动在行业中都具有风向标的性质。银泰与阿里云合作,传达出两个信息:
1、双方在各自领域都很强,只有强强联手才能爆发出更大的力量。
2、树立了两个标杆。于银泰而言是百货行业全面上云,云化转型的标杆;于阿里云而言是云服务能力输出的标杆。
在“羊群效应”下,银泰和阿里云都是各自行业的领头羊,行业中的其他玩家都将追随这两家的动作,特别是在新零售转型的大潮下,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羊群也去哪里淘金。
其次,对于其他行业来说,银泰上云也表现出非常强的示范作用。
百货行业本身的产业链条就比较长,其业务流程的数据处理就比较复杂,同时随着百货行业的发展,百货中心所涵盖的业态也越来越丰富,如娱乐、餐饮、美容等,能向用户提供的服务也更为多元。这也意味着百货企业上云在技术上就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满足其需求。
在其他行业看来,阿里云既然能将银泰这种巨头拿下,既然能将百货这么复杂的行业拿下,那么对于自身上云自然也不会存在障碍,至少在信心上有了足够的支撑。
总结: 一个事物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其中的一部分会在大多数人反应过来之前,价值呈现指数增长。这就好比是现在常说的风口。其实在呈指数改变前,这样的事物大多价值是被低估的。它本身的价值由于具体解决问题的独有性,稀缺性,服务能力的广泛性而存在,却因不被理解,卡点问题存在而被低估。在云计算行业,随着越来越多的像银泰这样的企业完成云化转型,全面上云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和重视,随着拐点已至,全面上云的浪潮正在形成。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ai新媒体,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