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工作,但创造更多工作自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进入到大众视野的那天起,关于机器是否会取代人类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真的会抢走人们的饭碗吗?最近,阿里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8月6日,支付宝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启动了“ai豆计划”,探索“ai扶贫”的公益新模式。
所谓“ai豆”,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种植大豆。阿里通过提供免费职业培训,让贫困群众尤其是女性成为“人工智能培育师”,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
也就是说,阿里的人工智能,不仅没有让人失业,反而创造了就业岗位!在我国,传统观念和分工方式还普遍存在,农村贫困人口中近半数是女性。而“ai豆计划”的出现,给予了她们公平的劳动机会。
同时,“ai豆计划”也打了那些看衰人工智能发展的人的脸。他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失业率上升。但事实上,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解放了人。当人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就会产生更多需求;而为了满足这些新增的需求,就会有更多岗位诞生。
马云在一次访谈中被问到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时,他说: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次科技革命,上一次科技革命杀死了很多工作岗位,但创造了更多工作岗位,这一次也同样如此。”
这句话不难理解,比如很多司机担心自动驾驶技术会让自己失业,但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汽车,司机这个职业就无从谈起。
阿里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开了个好头。在它的带领下,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人工智能的建设中,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于社会发展来看,阿里功德无量!
然而,你以为阿里纯粹是为了公益才搞ai的吗?阿里归根结底还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企业只有盈利才能生存。阿里搞ai种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赚钱!
从亩产千斤,到亩产千金ai种豆,其实只是阿里整个人工智能农业的一部分。
去年6月7日,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海峰会正式发布了“et农业大脑”,标志着阿里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入结合的开始。而人工智能实战的第一步,就是ai养猪。
通过“猪脸识别”等图像技术,每一头生猪都有自己的档案,包括品种、天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频次、轨迹、免疫情况等,这些数据可用于分析行为特征、料肉比等。同时结合声学特征和红外线测温技术,可通过猪的体温、咳嗽、叫声等作判断是否患病,预警疫情。
这一系列的操作,解决了人工大规模养殖的深度拓展和降本增效问题,还形成了更智能、更精细的养殖模式,能将猪的死淘率降低3%左右。猪健康了,肉质就更好了,出售的价格就更高了。
除此之外,ai还被用于果蔬种植上。
有了ai,果农再也不用一笔一划记录每棵果树的浇水量、施肥量、施药量了。一部手机、一个管理软件,就可以实时记录、实时同步相关人员。扫描果树旁的二维码,还能看到这棵果树的历史浇水、施肥、施药情况。
未来,ai甚至可以指导果农播种、施肥和耕作,进行智慧选址,提供最优决策。据计算,借助ai,每亩地可节省200元以上成本,对于农民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马云曾说:“袁隆平先生把亩产做到一千斤,我们互联网技术,要争取把亩产做到一千美金。”现在看来,这话并不是空谈。
借助天猫生鲜、菜鸟物流、蚂蚁金服等阿里巴巴全生态的力量,能为农户提供金融、物流、销售端能力,更好地实现链路管理。普通甜瓜售价仅1元一斤,但有技术含量的甜瓜可以卖到3元一斤。只要质量有保障,总有消费者原因为此买单。
阿里既赚到了钱,又做了公益,这如意算盘,打的着实不错。
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孟子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似乎在利益和道义之间,只能选择一样。然而今天的阿里,却做到了利与义的统一。
不是所有的公益项目都能像人工智能一样,本身就能创造收益的。阿里在公益上的许多投入,完全没有利润可言。
2015年,阿里巴巴与中国残联共同启动了互联网助残就业计划,投入3亿资源,培训10万残障人士,创造了5万个适合残障人士的网络就业机会。
2016年,支付宝推出“蚂蚁森林”,以用户的名义植树造林。截止今年4月,全球有5亿人共同在荒漠化地区种下1亿棵真树,创造了互联网时代的绿色奇迹。
就连马云自己,也化身乡村教师代言人,承诺用后半生为乡村教师代言,每年投入1000万,用来嘉奖对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乡村教师。
一家企业,做到阿里这个体量,已经不会在这些事情上患得患失了。它更需要的,是承担起与之相应的社会责任,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当然,硬要说阿里是收买人心也没有错,但肯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来“收买”人心的,在中国找得出第二家吗?恐怕更多的,是空喊口号、做做样子的“键盘”慈善家吧。
孟子又曰,得民心者得天下。网商的天下,早晚是属于阿里的。
作者: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