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阿里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99%的人不知道的阿里巴巴早期发展简史——震惊、奇迹

2024/2/9 8:27:12发布61次查看
阿里巴巴最早启用了两个域名,一个是alibaba,一个是alibaba。前者内部习惯上叫「中文站」,后者在内部称为「国际站」。
最早的阿里巴巴网站,其实是一个bbs加上一个首页,产品雏形确实比较简陋,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是,在那个年代,算是比较有效的形态。两个站哪一个流量大,当然是中文站流量大,用户主要是国内中小企业的业务员和部分老板。国际站是个英文站点,主要面向国际用户。
早期的阿里本质上是个电话直销公司
阿里的中文站和国际站都是b2b的生意。在中国互联网的草莽年代,诚信是个大问题,但是也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商机。
中文站的收入来源之一是卖「诚信通」。这是个什么东西呢?简单的说,就是卖一个「执照」给要在阿里巴巴上做生意的公司。你没有这个「诚信通」,在网站上做生意没有信用评级。买了「诚信通」服务,阿里给你做第三方认证,主要是核验一下公司的营业执照。就这么一个服务,一年2300元。这个业务在当时占营业收入20%~30%。
当时网络支付没那么发达,也没有用户在线付费什么的,怎么说服客户花钱?主要是通过销售打电话。今天,有人说阿里早期本质上是个电话直销公司,这话也不算错。当时阿里的电话销售团队占公司员工数一半还多。我第一次去电话销售那一层参观的时候,脑子嗡的一下,黑压压的,人手一个电话,非常震撼。
另一个收入来源是「中国供应商」的服务费。这项服务推出其实比诚信通还早。从最开始一万多年费起步,等到2005年前后的时候,已经是6万到8万之间,客户数量差不多1万出头,这就是几个亿人民币的收入。从销售模型上看,免费客户,诚信通客户、中国供应商客户,形成了一个销售漏斗,不断进行高净值转化。
当时比较吊诡的是,整个互联网都不相信阿里巴巴这家公司能赚钱,都说这肯定又是在吹牛。甚至到了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业务的时候,雅虎中国不少员工也是将信将疑,说不知道阿里巴巴靠什么挣钱。
阿里可能是把流量变现做得最好的公司
其实,中国供应商的服务就是卖流量。此话怎讲?买这个服务的,是做出口生意的中小外贸企业。这些企业没能力在国外宣传自己的东西,阿里说,你交一笔服务费,就可以把你的产品介绍放到网站上来,我们帮你在国外宣传,老外就能看到。采取的产品形态非常简单,就是给企业一个专门的页面(从技术上看还不如个人主页复杂),可以放上去一些商品介绍,而且,还有数量限制。要想上传更多,可以买更高一档的服务。这个服务,在内部简称「中供」,在当时占营业收入的70%左右。
阿里收了「中供」的服务费都做什么呢?主要是在海外做广告,买流量,做seo,当时阿里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海外拿到最多流量的。当然,这些总体上花不了多少成本,只要做到客户觉得有效果,有海外商家询盘,做到一个正反馈,达到某种平衡就够了,不会无限制的去买流量做广告。至于网站流量什么,一直都不大,不用投入太多软硬件成本。阿里可能是把流量价值变现得最好的公司。
中供的客户客单价高,只通过电话销售的话术没法奏效,还需要销售一个一个去线下拜访客户。这些销售团队扎根长三角,东南沿海,硬生生拿下了中小企业外贸客户市场。现在有人说阿里当年有「地推」团队。这是对阿里销售的不尊重。阿里的销售,比「地推」强多了,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当时阿里的coo是李琪,做技术出身。可能因为李琪的技术背景,阿里从规模很小的时候,就上了crm(自己开发的),要求销售必须详细记录客户拜访的信息,做不到就罚款。从这一点看,阿里能成功也是有其必然性。即使是到了今天,信息技术都这么成熟了,又有多少销售型的公司能抓住crm的价值呢?
那些年与阿里搏杀的企业
当时阿里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谁呢?慧聪网和环球资源。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慧聪最早做媒体商情广告,环球资源做商情杂志起家的,两家公司成立的时间都比阿里早,环球资源更早,但两家对互联网的理解和灵活度上都差太多。还有一点,从物理位置上看,他们距离中国的商业用户,太远。当然公司战略和创始人格局这些就不说了。当时,他们都不太瞧得上阿里巴巴,尤其是慧聪,公关真是把阿里黑了够呛,说阿里是「骗子」,当然,阿里公关也不是省油的灯。那时候,看科技媒体,充斥着竞争对手对骂的软文。
阿里销售为什么能这么强?回看过去,主要是找对了一群素质一般般的人。这么说,并不是不尊重这只团队,而不过是实情而已。马云也曾开玩笑说「街上只要会走路的人,不是太残疾,我们都招回来了」。为什么是这样,也是有其背景,首先是,要控制人员成本,如果要找大量销售,都启用高学历的,早就倒闭了。再有一点是,当时行业里,做得好的销售人员,大多有阿里巴巴不能忍受的问题,比如要回扣。这样的「聪明人」阿里是不想要的。
阿里为什么要价值观,要塑造公司文化,这样的一群人,不进行整齐划一的思想改造是没法让公司运转下去的。而从这个过程里也能看出来,人的能动性是无穷的。至少,在阿里销售身上证明了这一点。不少销售在进阿里之前,可以说干啥啥不行,一进来,很快找到了自信,实现了人生价值。你说这样的人能不热爱公司?
阿里的公司文化建设,有很大一部分是学习了ge。这跟关明生的加盟有直接关系。关在ge工作过十多年,把ge管理上优秀的经验带到了阿里,某种意义上,也起到「教练」的作用。在当时的互联网公司里,还是很超前的。
阿里收购雅虎中国,可以说震惊了整个行业。以当时的影响来看,说是惊天动地也不过分。当时媒体都不怀好意的说,怎么可能是雅虎中国被收购,明明是雅虎收购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这是出于面子上的好看,说是收购了雅虎的中国业务。
这个收购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孙正义的软银从淘宝退出了部分股权,淘宝变成了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软银从这笔交易里套现了3.6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淘宝为数众多的员工也进行了套现,算是创业路上的第一笔收获。
现在评价这个收购,有的结论是不准确的,比如,有人说阿里从此得到了雅虎中国的技术和人才,从而为淘宝、支付宝的腾飞奠定了基础,这是纯属胡扯。客观的说,技术和人才都得到了一些,但实际起到的作用有限,在雅虎中国折腾搜索的那几年里,不少「聪明人」不看好雅虎和阿里,被挖走了很多。后来进入到阿里体系里的,也就是广告团队(阿里妈妈)实打实的拿到了一些人才。
雅虎折腾掉的家底里,最可惜的资产是什么?我认为是电子邮箱。但当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邮箱的价值。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年年会上,雅虎中国的一个高管面对阿里的所有员工说:「我们的邮箱成功的从第一做到第二名,我们不做第一,因为邮箱亏钱」(时间久远,不保证每个字都是百分百原话,但大意绝对是这样)。我当时听了,简直震惊了,这是怎样的一群外企白领啊?
如果邮箱这个业务还在,对整个阿里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但是,这么多年来,惋惜邮箱业务的不多,都把目光放在了当时的搜索上,其实,搜索当时已经没有任何胜算,百度已经不可阻挡,根本不是资金和人才的问题。
淘宝和支付宝的诞生
对淘宝而言,我到现在仍然有两个疑问,没得到很好的解释。第一个就是马云怎么会有这个神来之笔,决定创建淘宝网。最初给他灵感或是启迪的是谁?是马云自己?还是孙正义?第二个问题是,淘宝创建初期,为什么要搞得如此神秘?阿里现在会把淘宝的创建讲述得非常有故事性,然而,如果当初不秘密进行,会怎样呢?这两个问题,可能有很多解释。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同样是淘宝创建的这一年,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时间影响了阿里巴巴,那就是「非典」。阿里巴巴巧妙地把「非典」对阿里巴巴的影响变成了某种叙事,甚至变成了「史诗」。其实,现在想起来,那一年的互联网公司,哪一家没被非典影响呢?只有阿里巴巴,把这个事件变成了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淘宝为什么能打败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易趣?可以总结出一大堆原因,依我看,不用那么复杂,从一个侧面就能看出为什么会失败。对方束手束脚,任何决策都要到美国ebay总部再回来,就连技术产品上的小改动都是如此,这种态势怎么跟淘宝竞争?
当然,支付宝对淘宝的助攻也是功不可没。为了解决信用问题,阿里祭出了「担保交易」。这一点,对于易趣背后的决策者ebay来说,是不能理解的。ebay当时还在推崇美国的「拍卖」模式,而不是c2c这样的鼓励卖家卖新货,而淘宝比较早的弱化了「拍卖」这个产品形态。
支付宝和淘宝互相促进,在那几年迎来了指数级的增长。外界对支付宝最大的疑问是,支付宝靠什么赚钱?然后是问,支付宝是不是靠着利息赚了很多钱。我在网络上就被换着法儿的问过无数次。当时支付宝当然没想好怎么赚钱,而支付宝的利息,实际上也没有多少钱,虽然账面上的确有一笔用户的资金,但那个资金无疑是养活不了支付宝的,而且资金也不能随便挪用。等到推出「余额宝」,才真正的解决了这笔资金怎么赚钱的问题,余额宝当然是一次业务上的创新,但这种创新是监管层面给的空间。
当时支付宝最担心的问题不是怎么赚钱,而是央行什么时候发第三方电子支付牌照。那几年,几乎任何关于牌照合规的事情,在内部都得严肃对待,紧张了几年,牌照终于发下来了,没想到,一发就发了一大堆,各种利益关系雨露均沾。好在是,终于松了一口气。
阿里巴巴的社交软件
今天已经没有人记得阿里软件了。这家公司从2007年创建,到2010年关站,存活了三年多。阿里软件对标saas概念,由时任阿里cto王涛领衔,曾经一度气势如虹(其实是不切实际的激进),甚至还做起了游戏,整个公司哗然,因为老马公开说阿里不做游戏。后来随着王涛的突然离职,阿里软件这一摊子不了了之了。这是阿里又一次失败的尝试,这次失败还把阿里的一个宝贵资产,阿里旺旺,折腾个半残。以至于到后来,阿里旺旺没能赶上后来的移动互联网这班车,跟阿里软件的折腾也不无关系。
阿里旺旺一度是中国pc上的第二大im工具,但是产品和技术架构都没能跟上来,移动化迟钝,颇有些可惜。否则的话,阿里后来也不至于用「来往」掀起跟微信的大战。
2007年,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上市。实际上,在那一年年初公司年会上,马云就说过,未来几年,经济形势不好,阿里要过冬了。可以说,阿里巴巴b2b业务选了一个最佳的时间点上市。这是又一次神来之笔。
在香港上市的阿里b2b
2006 年,阿里收购了口碑网。两年后,把口碑的业务并入雅虎中国,几经折腾,口碑业务相当于放弃了,给了大众点评做大的契机。有的时候,不用担心竞争对手给你的压力,竞争对手没准儿啥时候出昏招呢。2007 年,阿里妈妈创建。这是阿里面向广告业务的探索。当时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要么广告,要么游戏。阿里不做游戏,那就只能靠广告赚钱。阿里妈妈的班底,基本上来自雅虎中国。这是阿里收购雅虎中国之后得到的人才上的优质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说,阿里是一家广告收入为主的公司,尽管财报上收入不叫广告收入。雅虎美国那几年也在做广告系统。时任雅虎 ceo 的特里·塞梅尔一直对外放风说雅虎的新广告系统「巴拿马」要做出来了,雅虎把希望寄托在这套系统上,试图缩小同 google 在搜索广告市场的差距,当然没能奏效。顺便说一下,塞梅尔这人是雅虎由盛转衰的主要责任人。他传统行业出身,连电子邮件都不会收,每次都是秘书打印出来给他看,发邮件也是手写,秘书去发,也是一奇。2009 年,百度发布了新一代广告系统「凤巢」,全面替代竞价排名。这一套系统使得百度高枕无忧了多年。当然,也是百度不思进取的开始。阿里 b2b 业务 2007 年 11 月在香港上市,不少员工松了一口气,感觉自己有点钱了,然而,紧接着就是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大环境经济形势很不好,公司股价也从高峰的 40 块跌到 3 块多,好在整个集团已经储备了足够的资金过冬。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员工算一下,手里的股票都缩水了很多,有的人把手里的股票卖了买腾讯,而听说,腾讯公司不少员工卖了股票买阿里的。b2b 业务在香港一上市,阿里就有了一个大动作,宣布 coo 李琪、cto 吴炯等一众高管离职,当时给出的名义是「去国外学习」,然而,去学习的几个高管,几乎再也没回到公司。为什么这样做,外人不得而知。公司内部员工,也对此一片茫然。经济危机,有人哭。外贸业务自然不好做,加上上市公司业绩压得紧,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商家欺诈问题。这个问题最后被扩大化,导�...
阿里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